標籤

2013年8月5日 星期一

「單人表演」參考資料(2) 舊文兩篇

淺談獨腳戲劇本創作

莫兆忠(劇場月刊_第一期)

    創作是一個獨腳戲劇本,可以說容易也可以說是困難。容易者乃因獨腳戲的演出,其空間上的限制較少,只要配上一些較中性的佈景,其創作之自由度便比一般傳統文學劇本大得多;困難者,由於舞台上的演員只有一個,劇作者便得注意劇本上的台詞,動作性是否夠強?一些較長的獨白能否以動作或舞台意象來代替?否則的話,演出很容易便成了一場無戲可演的戲,「獨腳戲比賽」也就成了「講故事比賽」。除此之外,角色敍事的對象也應多加注意;獨腳戲常用的敍事對象大可分為以下四種:
(一)  觀眾。這算是最容易的一種獨腳戲創作方式,角色基本上是以全知的角度向觀眾演出或分享一個故事、一些創作者要表達的訊息。但運用這種方法,劇作者很容易會跌入前文所提及「無戲可演」的陷阱裏;另外,一些劇作者喜歡要演員一人分飾幾角,這種做法,若果演的是喜劇,則既可加快劇情的推進,也可增強其喜劇感;但若果演的並非喜劇甚至是悲劇的話,除非演員或導演處理得當,否則此做法可能會造成反效果──引人發笑。
(二)  虛擬的對手。九三年由慈藝演出的《班長》便有一名小老師面對一班虛擬的小學生的場面。運用這種方法創作獨腳戲頗考演員的演技,而導作者也不應太低估觀眾的想像力而經常要演員重複虛擬之對手所說的一整句說話,這樣做不夠生活化,也容易給人「假」的感覺。
(三)  沒有出場的對手。在港澳兩地的戲劇匯演中皆收獲豐富的《二月廿九》中的老婆婆一忽兒向在浴室內洗澡的老伴發「牢騷」,一忽兒向著電話中的子女說話,提醒他們回家與自己慶祝生日,便基本上運用了這種手法。
(四)  物件。如果有看過電影《重慶森林》的話,一定會對梁朝偉向著浴巾、肥皂、毛公仔等物件自言自語的幾場戲留下深刻印象。話劇《男兒當自強》也有主角對過百雙鞋子演對手戲的情節。另外,還有對著故人的照片憶述昔日往事或女主角對著自己心愛的洋蛙蛙傾吐心事等常見的手法,也可適當地用於獨腳戲之中,讓角色藉此機會吐出其內心獨白。
至於上述四種手法可否同時用在同一齣獨腳戲中呢?那就要視乎劇種的取向與導演及演員的表現手法了。
另外,在獨腳戲演出的題材上,我們也不必追求迂迴曲折、驚天動地的情節,甚至不必是個完整的故事。它可以一個個片段(或回憶)的串連、一個個不同人物的獨白、一點一滴的生活鎖碎;總之創作獨腳戲時,必須比創作一般文學劇本更注重在劇場中呈現的效果,更注重發揮綜合藝術的力量,它不僅僅是演員而且是編與導,甚至是所有創作人的一種較嚴格的訓練。
當然,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認識演出獨腳戲是一種分享,一種個人感受的分享, 人的真實情感才是最基本的元素。


獨腳戲比賽及劇本創作比賽 
  由澳門文化司署贊助,慈藝話劇社主辦之「第四屆全澳公開獨腳戲劇本創作比賽」已於七月七日截止報及。而「第六屆全澳公開獨腳戲比賽」則由即日起至八月二十一日接受報名。比賽形式為獨腳戲,限時十五至二十分鐘,特設有優異演員獎、整體演出獎及優異導演獎。參賽者若需要劇本,慈藝話劇社將提供協助,比賽日期為九月中旬。是次比賽之具體章程可到澳門文化廣場、星光書店及澳門藝穗會索取。查詢電話3988888-1219莊小姐或561111-386李小姐。




回歸表演的本質             莫兆忠(劇場月刊_第三期)
              ───談「第六屆全澳公開獨腳戲比賽」

  我經常想問慈藝的朋友:「這些年來,獨腳戲比賽為什麼還要堅持辦下去?」
  老實說,去年的比賽雖然加上對手戲一環,但水準依然未見提高,有朋友更打趣說:「獨腳戲比賽變成另一個新秀劇場。」
  今年沒有抱著太大的期望來觀看已是第六屆的獨腳戲比賽,竟然給我意料之外的驚喜。六個演員(或者說六個獨腳戲)比起往年的參賽劇目具有較佳的劇場觸覺,起碼知道自己是在演戲而不是在演講或說故事。他們的最大共同點是拒絕敍述一個完整的故事,以更接近散文及詩的結構模式來表情達意,說到尾,今屆的六個劇目跟去年甚至過往參賽作品的最大分別就是看得見導演的出現。
  「獨腳戲」雖然只有一名演員,但始終是戲,它甚至比一般劇場演出更強調「綜合」,「綜合」除了我們一般想到的技術性配合(如燈光、音響、錄像、幻燈等)外,更重要的是導演對空間的處理,以及舞台裝置和小道具對演員表達的幫助。
  今年主辦單位選在寬廣的教科文中心多功能廳舉行,更考導演及演員的功夫。
  《迷牆》及《0》的導演(或舞台設計)顯然在處理舞台空間的問題上花了不少心思,滿場的椅子、木架及木門的裝置頗具美感,也使原本空蕩的舞台空間豐富起來;然而,由於演員與佈景沒有較有機的關係,致使演員動作要遷就空間而非空間配合動作,導演表達的意念強過演員的表演。
  相反,《心猿意馬》只安排演員一直坐在置於台中的書桌前,跟手上的木偶演戲,反使觀眾的注意力更集中在演員的表演上。
  《廣告時間》是六個戲中較特別的一個。整個戲沒有固定的人物、事件或感情起伏,只是一連串的電視廣告的片段拼貼,正如普普藝術(POP ART)的紙上拼貼一樣,對一切都商品化的「消費天堂」進行了一次詼諧的反諷。演員的表現很自我,完全沒有把觀眾放在眼內,不自覺地營造了一種疏離的感覺,使觀眾在這些日常沒有注意的畫面與聲音中,對自身的生活習慣產生不同層面的思考,相信這不是創作者或演出者所預料的效果。
  獨腳戲實在是最原始的一種表演,沒有舞台、沒有戲服、沒有佈景,甚至沒有情節、沒有人物,但它仍可以「戲」的姿態存在著,這究竟是傳統還是反傳統呢?
  今年獨腳戲比賽的平均水平顯然比過去幾屆有所提高,而大多數作品都拒絕敍事甚至根本沒有戲本,這又反映了什麼問題?是語言與文字正式分家?還是劇本再不是「一劇之本」?
  但願獨腳戲比賽不是一個交差式的作業,而是一年一度給人磨練劇藝,引起人們有關表演本質的思考的戲劇活動。





獨腳戲比賽結果
  由慈藝話劇社主辦,澳門文化司署贊助之「第六屆全澳公開獨腳戲比賽」已於九月十八日晚假新口岸教科文中心順利舉行。當晚共有六隊參賽者,演員包括《廣告時間》的李蘭香、《心猿意馬》的黃石峰、《迷牆》的陳詩穎、《再見十七歲》的國嘉雯、《0》的龍展鵬、《立論》的譚槐儒。評判包括劉佩儀、莫兆忠、鄭智偉。各演員演出投入,結果《廣告時間》的李蘭香和《心猿意馬》的黃石峰獲得優異演員獎,而優異導演獎則由《廣告時間》的古英元獲得。賽後評判和參賽者並即場舉行座談會,互相交流意見,會後各參賽者都認為獲益良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